公司动态DYNAMIC

冰、火、AI:解码量化投资的生存法则与未来迷思 | 从平方和“套现门”看量化投资的“镀金时代”与“深水区”

发布日期:2025-08-10 19:05:08 返回上一级


2025年,对于中国的量化投资行业而言,本应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年份。在经历了2024年初的剧烈回撤与风格切换阵痛后,行业迅速修复并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

截至年中,公募量化基金平均收益超10%,部分产品涨幅甚至超过50%;百亿级量化私募数量从33家激增至44家,新产品备案量与发行规模屡创新高。市场似乎重回2023年下半年的狂热,小微盘股的强势上涨再次成为量化策略超额收益的核心引擎,资金的追捧与亮眼的业绩曲线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一曲繁荣的赞歌。

然而,就在这片烈火烹油的盛景之中,一则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处罚公告,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知名“准百亿私募”宁波平方和投资(以下简称“平方和”)及其创始人吕杰勇,因在2019至2020年间虚开增值税发票套取逾1455万元资金,被处以近168万元的罚款。

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可知:

平方和私募基金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8月的量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总部位于宁波,办公地点在北京。公司创始合伙人、总经理吕杰勇持有平方和投资约52.5%的股份,拥有丰富的量化投资经验,曾在搜狐、腾讯从事大数据挖掘研究,并在博时基金和中信证券从事量化投资研究工作。
平方和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目前处于50-100亿元区间,旗下产品策略主要包括股票量化指增、量化中性等。其产品类型覆盖股票多头、股票多空、量化多头、阿尔法策略、宏观对冲等,部分产品通过信托、期货公司等渠道发行。

平方和私募基金的部分代表性产品

这则罚单的讽刺之处在于,它恰好出现在平方和成立十周年的节点,也正值其凭借卓越业绩和核心人才引进备受市场瞩目之时。

一个在技术、策略和业绩上都堪称行业翘楚的机构,其创始人却亲自操刀,上演了一场以身试法的“套现迷局”。这起事件绝非孤例,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整个量化行业在高速发展中所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当对阿尔法的极致追求压倒了对合规红线的敬畏,当创始人的个人意志凌驾于公司治理之上,十年心血筑就的信任基石,可能瞬间崩塌。

1、狂飙与裂缝:一个行业的“AB面”

A面:高歌猛进的业绩盛宴

2025年的量化行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强大的赚钱效应和规模扩张能力。

从公募领域看,业绩表现尤为突出。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诺安多策略混合A的净值涨幅接近55%,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A涨幅达47%,东吴智慧医疗量化混合A等一批产品涨幅均超过40%。

这种亮眼的业绩直接转化为强大的吸金能力。诺安多策略混合的规模相较于2024年末增长了近5倍,国金量化多因子股票规模也增长了33%。基金公司的布局热情空前高涨,年内新成立的公募量化基金数量同比翻倍,发行规模更是接近去年同期的3倍,总规模已攀升至7774亿元。

私募领域同样热闹非凡。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百亿量化私募阵营在短短一个季度内就扩容了11家。7月份,新备案的量化私募产品占当月所有新备案私募产品总量的近一半,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券商渠道反馈,指数增强和量化选股策略产品“十分畅销”,头部机构的产品发行往往引发客户踊跃认购。这一幕,与2023年下半年小微盘股带动量化产品业绩齐飞的场景何其相似,量化策略再次迎来了发行的“小阳春”。

支撑这场盛宴的核心逻辑,在于市场风格的极致演绎。今年前7个月,银河小微盘股票指数涨幅高达53%,远超所有主流宽基指数。量化策略,特别是基于量价因子和小市值因子的模型,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如鱼得水。它们通过高频交易和复杂的模型,精准捕捉到了中小盘股票的活跃流动性,从而获取了惊人的超额收益。

平方和自身就是这一逻辑的绝佳例证:其某中证500指增产品,截至8月1日,年内收益超过29%;其中性策略代表产品,在有效对冲市场风险后,近一年收益依然超过20%,而最大回撤仅为3.86%。在4月份因关税冲突引发的市场普跌中,其管理的中性策略产品甚至逆势上涨,成为“最出圈的公司之一”。

B面:平方和的警世钟

就在平方和凭借其光鲜业绩吸引无数投资者目光之时,宁波市税务局的一纸罚单,将其华丽的外袍撕开了一道深可见骨的裂缝。

罚单揭示的违法事实清晰而触目惊心:2019至2020年间,公司总经理吕杰勇为“套取账面资金于账外使用”,通过多家外部公司,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173份,价税合计高达1455.16万元。

其操作链条堪称“流水线”:平方和将资金以虚构成本的名义转给开票公司,对方在扣除7%的“开票费”后,将余款转回指定账户。这些资金的“账外使用”,可能涉及创始人私人用途、无法合规列支的支出等,严重逃避了财务监管与税务申报。

尽管平方和在立案检查前已自行补缴税款和滞纳金,但其行为“导致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少缴”个人所得税335万余元的事实确凿,最终被处以0.5倍的罚款,合计167.6万元。罚款金额本身或许对于一家“准百亿私募”并非致命,但其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却是致命的。

1. 公司治理的严重缺失

这起事件的核心是创始人吕杰勇的个人行为。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和投资核心,他亲自操刀,主导了这场持续两年的财务造假。这表明平方和的内部控制、财务审核和合规监督机制在创始人意志面前形同虚设。讽刺的是,在今年3月引入前世坤投资高管方壮熙后,吕杰勇曾公开表示自己将“不再担任投资总监,会留出更多精力来加强公司治理”。言犹在耳,其过往的违法行为却浮出水面,让这番表态显得苍白无力。

2. 对法律红线的漠视

量化投资以其数理模型的严谨和客观著称,但其从业者终究是人。平方和事件表明,即便是在这个被视为最高智力博弈的领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也可能极度缺失。为了套取资金,不惜采用虚开发票这种原始而低级的犯罪手段,反映出在利益面前,部分从业者已将合规抛之脑后。这不仅是平方和的危机,更是对整个行业的尖锐警示。

3. 信任基石的动摇

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是“信任”。投资者将数以亿计的资金托付给管理人,不仅仅是购买其获取阿尔法的能力,更是购买其专业的、合规的、审慎的资产管理服务。创始人亲自下场财务造假,无疑是对这份信任最沉重的背叛。正如文中所言,这给平方和“耀眼的业绩和人才故事蒙上了阴影”。在高度同质化的量化市场,一家出现严重负面事件的公司,其产品销售和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冲击。灵均投资在2024年初因异常交易被通报后,“当年再去上新的代销渠道难度明显加大”的案例,便是前车之鉴。

平方和事件,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沉浸在业绩狂欢中的量化行业。它提醒所有从业者,技术模型再精妙,如果不能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坚实地基上,终将是海市蜃楼。

2、历史的回响:风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25年量化行业的谨慎与反思,很大程度上源于对2024年初那场“劫难”的集体记忆。

回顾2023年,小微盘股的“狂欢”将量化策略推向了顶峰,规模与业绩的螺旋式上升甚至出现了“策略自我强化”的现象。然而,当市场风格在2024年初陡然切换,流动性枯竭,小微盘股遭遇史诗级暴跌,前期拥挤的量化策略便引发了大规模的踩踏和回撤。

DMA(衍生品支持的直投)等高杠杆模式更是加剧了这场危机。

这场深刻的教训,让量化基金经理们在2025年的“小阳春”中,始终头悬一柄名为“风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繁荣与小微盘股的强势表现高度绑定,而这种风格的极致演绎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风控前置”和“理性降温”举措:

1. 主动限购,控制规模

绩优基金纷纷“闭门谢客”,向市场传递“冷思考”。国金基金旗下多只量化产品将申购限额从1000万元骤降至1万元;诺安多策略混合更是将限购额度从2万元进一步收紧至5000元。基金经理王海畅在季报中坦言,不希望投资者将其误认为低波动产品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这与过往基金公司追求规模最大化的传统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对潜在风险的高度警惕和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

2. 策略优化,降低风格暴露

 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开始主动给模型“降温”,避免在小微盘风格上过度暴露。某中型量化私募负责人表示,“宁可适当放弃一点收益,也不希望去年的大幅回撤和艰难抉择再次上演”。西部利得基金的盛丰衍则在策略中加入了“央国企”等防御性资产,即便使用小微盘策略也“不会满仓”。半秧私募基金则在组合中增配大盘风格,在不同市值风格间保持均衡。灵均投资即便在小微盘能贡献显著超额的背景下,也坚持严格的风控机制,避免单一风格的过度暴露。

3. 模型迭代,强化风控体系

各家机构都在系统性地提升风控体系。灵均投资将风控规则“全流程内置化”,在交易系统中设置硬约束。国金基金则针对性地优化了阿尔法模型,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区分指增和主动量化产品线,对指增产品的风险敞口控制更为严格,实现了超额表现改善与跟踪误差降低的双重目标。

4. 警惕风格漂移与拥挤度

业内人士在尽调中发现,部分中证1000指增产品,其实际持仓大多为中证2000成分股,存在显著的“风格漂移”问题。这种为了追求短期更高超额而偏离基准的做法,恰恰是2024年初危机的根源之一。同时,对小市值风格拥挤度的监控也成为共识。蒙玺投资指出,部分经典因子或交易路径已出现拥挤,收益呈现边际减弱趋势。

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整个行业正在从“唯超额论”向“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更成熟理念转变。

大家深刻认识到,量化投资并非永动机,它同样受制于市场周期和风格轮动。只有将风控置于与收益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未雨绸缪,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生存下来。

3、人的游戏:人才流动与创始人“原罪”

量化投资的核心是模型,但模型的背后终究是人。2025年的行业图景,同样由一场激烈的人才博弈所塑造。

人才的棋局:流动、裂变与“世坤系”版图

平方和的人事变动是这场人才棋局的缩影。

今年3月,国际量化巨头世坤投资(WorldQuant)原中国区副总经理方壮熙的加盟,被视为平方和迈向更高台阶的重要一步。

然而,曾在平方和担任投研总监的梁劼,在2023年底离开后,于今年下半年出现在另一家私募的股东名单中,开启了新的征程。

这一进一出,揭示了量化行业人才生态的几个特点:

  • 高流动性: 核心人才的流动是常态。顶尖的量化研究员和投资经理是稀缺资源,他们往往在不同平台间流动,或在积累足够经验后自立门户。

  • 师承与裂变: “世坤系”现象尤为突出。这家在国内大众视野中并不显赫的海外机构,却堪称中国量化行业的“黄埔军校”。九坤投资的王琛和姚齐聪、灵均投资的马志宇、诚奇资产的张万成等众多国内头部量化私募的核心人物,均出身于此。他们之间既有竞争,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量化投资的半壁江山。方壮熙与梁劼也曾在世坤共事,这种人脉网络和技术传承,是推动行业发展和裂变的重要力量。

  • 团队稳定性是核心竞争力: 在一个人才高流动的行业,如何维持核心投研团队的稳定,成为决定一家量化私募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方壮熙的加入本可视为平方和稳定军心的妙手,但创始人的丑闻却可能让这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吕杰勇的履历堪称完美:北京大学数学学士、计算机硕士,先后在搜狐、腾讯从事大数据挖掘(参与过搜狗输入法、腾讯小Q机器人项目),后转战公募(博时基金)和券商自营(中信证券),最终于2015年创立平方和。他集技术、金融、创业经验于一身,是典型的精英创始人,其个人能力和光环是平方和早期吸引人才和资金的重要基石。

然而,也正是这位拥有绝对权威的创始人,成为了公司最大的风险源。在缺乏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创始人的个人道德风险被无限放大。其套取资金的行为,无论是出于个人挥霍还是用于不合规的业务支出,都反映了一种将公司财产与个人财产混同,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公司法规之上的“土皇帝”心态。

这在快速崛起的民营私募行业中并非个案。许多机构在创立初期,创始人往往是唯一的“大脑”,集投资决策、公司管理、市场营销于一身。这种集权模式在早期有助于高效决策和快速发展,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其弊端便会显现。如果不能及时建立起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或合规部门)之间的有效制衡,创始人的“原罪”——即不受约束的权力——迟早会引爆为公司的“定时炸弹”。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选择量化管理人时,不仅要看其策略模型和历史业绩,更要深入考察其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分配、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以及创始人的品行与格局。一个在合规与治理上存在瑕疵的机构,其业绩再亮眼,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4、AI的赋能:从“黑箱”到“白盒”的进化

如果说合规与风控是量化行业必须守住的底线,那么技术革新,特别是拥抱AI,则是其决胜未来的关键。面对日益拥挤的传统因子和快速变化的市场,量化行业正集体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

2025年,一场围绕AI的人才和技术竞赛正在公私募两端激烈展开。

  • 人才招聘转向: 蒙玺投资、宽德投资等近10家百亿私募公开招募机器学习相关人才。量派投资成立AI实验室,并从互联网大厂挖角。公募基金如华夏、易方达等,也将招聘重点放在了具备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量化研究员和AI算法工程师上。这标志着行业的人才需求正在从传统金融工程向更前沿的AI技术领域升级。

  • AI实验室成为标配: 九坤、鸣石、蒙玺等十余家头部私募已建立AI实验室,致力于将最先进的AI技术赋能于自身策略。

  • 技术全流程植入: AI的应用不再是点缀,而是全面渗透到量化投资的各个环节。黑翼资产已将AI技术植入数据收集、因子挖掘、组合优化、算法交易的全流程。深圳卓德投资则在投研与运营两端全面应用AI,以提升效率。

AI之所以被寄予厚望,是因为它能在多个层面解决当前量化投资面临的痛点:

1. 拓展超额收益来源(寻找新Alpha)

传统线性因子(如价值、动量、小市值等)的效用正在衰减。

AI,特别是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处理高维、非线性的海量数据(如另类数据、舆情数据、卫星图像等),从中挖掘出传统模型无法发现的、全新的、低相关的Alpha因子。这有助于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超额收益来源,提高策略在不同市场风格下的适应性。

2. 提升模型预测精度与实时性

AI模型,如国金基金从单一MLP神经网络升级到的包含卷积、注意力机制的深度网络架构,能更精准地刻画复杂的市场动态,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同时,AI能够实时处理海量信息流,让模型能够更快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3. 赋能风险管理体系

 这是AI应用中一个极其重要但常被忽视的方面。光大保德信基金的朱剑涛指出,传统风险模型多基于人工构建的、有经济学含义的风险因子。而AI模型能从数据中自动捕捉到“隐藏”的风险因子,这些因子虽然没有直观的经济学解释,但对市场风险的解释力度可能更高。在预测市场波动方面,AI模型在某些情景下也比传统时序模型更准确。这意味着,AI可以帮助管理人更早、更准地识别和规避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和风格拥挤风险。

4. 从“黑箱”到“科学”的再认知

长期以来,量化投资被外界诟病为神秘的“黑箱”。而AI的应用,虽然在模型层面更为复杂,但其本质是推动量化投资向着更严格的科学范式进化。它强调数据驱动、模型验证和迭代优化,是对科学方法论的极致应用。正如文末所言,量化从业者正在探寻投资的“本质”,他们认为量化投资“绝非神秘的‘黑匣子’,而是一种基于科学、尊重市场规律的投资方式”。

30年前,从业者用电脑替代计算器,重新定义了量化投资的生产力。

30年后的今天,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再次重新定义量化投资的边界与未来。

2025年的量化投资行业,正处在一个充满魅力与危险的十字路口。

平方和的税务丑闻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繁荣背后的治理缺失与合规风险;而对2024年危机的集体反思,则催生了行业在风控层面更为成熟、审慎的变革;与此同时,AI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这个行业的未来。

火焰与寒冰交织,狂飙与裂缝并存。

这正是中国量化投资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规范的必经阶段。

未来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模型和策略的竞争,而是一场关乎合规、风控、治理、科技和人才的全面战争。

要想在这场长跑中胜出,并最终穿越牛熊周期,实现行稳致远,量化机构必须构建起三大核心支柱:

第一,敬畏之心

 敬畏市场,放弃对单一风格永续有效的幻想,将风险控制融入血液;敬畏法律,将合规置于一切经营活动之上,守住金融机构的生命线。

第二,治理之基

摆脱“创始人依赖症”,建立科学、透明、权责清晰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让制度的力量为公司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科技之力

坚定地拥抱AI等前沿科技,但绝非盲目跟风。要将技术作为提升投研能力、优化风控体系、服务投资者利益的工具,而非营销的噱头。

最终,只有那些始终以投资者利益为先,不断夯实合规与风控的基石,同时积极拥抱科技变革的量化管理人,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资本市场“稳定器”和“流动性提供者”的正面价值,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辉煌篇章。

附录

关于量化交易的最新资讯整理

1、量化私募基金规模与数量
(1)总规模
截至2025年8月10日,量化交易私募基金的总规模约为1.49万亿元,相比2024年底增长6.0%。
 (2)资金规模
量化交易私募基金的资金规模为152.17亿元,其中头部量化基金的规模占比为1.00%。
 (3)平均规模
量化基金的平均规模为62.25百万元。
 (4)机构数量
量化交易私募基金的机构数量为1913家,其中百亿量化私募机构数量为44家。
2、量化私募基金的策略分布
量化私募基金主要集中在股票策略和管理期货策略两大领域:
 (1)股票策略
包括量化多头、主观股票多头、股票多空等子策略。其中,量化多头策略表现尤为突出,1243只量化多头策略产品中,93.32%实现正收益,平均收益率高达15.42%。
 (2)管理期货策略
包括趋势策略、期货复合策略等。CTA策略整体波动较大,但部分产品在特定市场环境下表现优异。
3、量化私募基金的业绩表现
 (1)上半年业绩
截至2025年6月30日,量化私募基金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为13%。其中,百亿量化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3.54%,全部实现正收益。
部分量化私募基金产品表现突出,例如:
  黑翼资产:旗下多只产品表现优异,平均收益率达13.54%。
  明汯投资:坚定做多,满仓运行,旗下产品表现良好。
  幻方量化:旗下产品“九章幻方沪深300量化多策略1号”成立以来超额收益高达288.01%。
4、量化私募基金的备案情况
(1)备案数量
2025年上半年,量化私募基金备案数量为3081只,占全市场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总量的近半壁江山。
(2)头部量化私募
在年内备案已超30只产品的百亿私募中,量化机构与主观机构数量比例为19:1。其中,黑翼资产、宽德投资、正定私募等公司备案数量较多。
5、量化私募基金的地域分布
量化私募基金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尤其是上海。
截至2025年3月底,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头部量化私募中,上海以33家独占鳌头,北京、深圳、珠海等地紧随其后。
附录部分的数据来自wind的AI提供。
更多数据可以关注下面海报,购买书籍做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