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公开信息,路透最近的独家报道显示,协鑫集团的掌门人朱共山,准备联合其他巨头,联合设立一个规模高达 500 亿的超级基金,意图通过收购并关停三分之一的落后产能,来对整个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重新洗牌。
这究竟是拯救行业的诺亚方舟,还是催生超级垄断的潘多拉魔盒?在宏观政策、地方政府、产业资本的复杂博弈中,市场的未来充满了迷雾。
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参与者,无论是生产商、下游企业还是投资者,如何看清方向、管理风险、抓住机遇?
一场即将于2025年8月15日在成都举行的行业峰会,或许能提供我们寻找已久的答案。
一、光环背后的深渊——“内卷之王”的生存危机
当一个国家的一个产业占据了全球95%的市场份额时,我们通常会冠之以“绝对霸主”、“行业灯塔”等溢美之词。对于我国的多晶硅产业而言,这些赞誉当之无愧。然而,当我们掀开这层光鲜的帷幕,看到的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惨淡景象:庞大的产能过剩、毁灭性的价格战、以及行业巨头的巨额亏损。
2024年,行业龙头协鑫科技(3800.HK)亏损高达56亿元,另一巨头通威股份(600438.SH)更是亏损70亿元。这两家头部企业的财务状况,是整个行业困境的缩影。
据统计,到2024年底,我国多晶硅的有效产能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25万吨,而全球市场的实际需求量,乐观估计也仅在200万吨左右。
这意味着,有超过125万吨,即约三分之一的产能是完全过剩的。
这部分过剩产能,如同悬在整个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引发价格战的根源。在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多晶硅价格雪崩式的下跌,从曾经的高点一路狂泻,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无情地挤压至无,甚至变为负数。“内卷”,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当下的多晶硅行业,都显得有些过于温和。这更像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焦土战争”,每个参与者都在流血,都在苦苦支撑。
上个月,在行业协会的呼吁下,价格一度出现了超过70%的报复性反弹。但这更像是一次短暂的“休战”,而非危机的解除。只要那125万吨的过剩产能、那些因各种复杂因素(如地方政府保护、沉没成本等)而无法退出的“僵尸产能”依旧存在,价格战的阴云就永远不会散去。市场的基本格局未变,短暂的价格回暖,不过是让溺水者浮出水面喘了一口气,脚下依然是万丈深渊。
这个计划的核心策略,可以概括为两点:
收购并关停产能: 基金将动用资本力量,直接从市场上买下并永久关闭至少100万吨的落后或低效产能。这将使市场总供给量回归到约200万吨的健康水平,直接改变供需失衡的根本矛盾。
收购市场库存: 除了处理固定资产,基金还将下场直接购买市场上过剩的多晶硅产品库存,双管齐下,从供给端稳定市场价格。
这本质上,是要在多晶硅行业内部,打造一个类似于“欧佩克(OPEC)”的组织。协鑫科技的投资者关系总监朱军对此的描述更为直白:未来的牌桌上只有两种玩家。一种是参与大基金的,大家像OPEC成员国一样,共同商议总产量,并为每家分配生产配额;另一种则是没上桌的,它们的命运只有一个——被基金收购,然后出局。
按照协鑫方面透露的时间表,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并非纸上谈兵。基金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末(即9月底)正式启动,第四季度便开始实质性的收购运作。
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赌赢了,行业将重回秩序,价格稳定,优质企业获得喘息和发展的空间;赌输了,500亿资金可能打水漂,行业继续在泥潭中挣扎。
一个500亿的计划,听起来足以撼动整个行业。但细究之下,其推行之路布满了荆棘与不确定性,至少面临着三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第一重门:钱从哪里来?
500亿,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不是小数目。尤其是在当前背景下,协鑫和通威自身都深陷亏损,其他企业也大多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指望这些企业在短短数月内依靠自有资金凑齐这笔巨款,无异于天方夜谭。
瑞银分析师严亦舒的评论一针见血:“这件事该如何推进,目前没有人清楚!毕竟以前从未有过类似的先例。”资金来源的巨大不确定性,是计划的“阿喀琉斯之踵”。
当然,协鑫也透露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基金的“理事会”将不仅仅包括生产商,银行、金融资本甚至监管机构都可能参与其中。
这暗示了“产业资本 + 金融资本 + 行业协会”的联合模式。
如果能成功引入外部的金融“活水”,资金问题或许能迎刃而解。但这又引出了新的问题:金融资本是逐利的,它们会以何种方式介入?它们的诉求又将如何影响行业的未来格局?
第二重门:地方政府的博弈
产业重组,从来都离不开与地方政府的复杂博弈,多晶硅行业更是如此。与钢铁、水泥等国企主导的行业不同,多晶硅企业多为私企,无法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强制关停。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每一个工厂都意味着GDP、税收和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关闭一个存量工厂,尤其是一个在其辖区内举足轻重的光伏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此外,不少地方政府本身就是这些企业的股东,关停或低价转让,还可能牵涉到国有资产流失的敏感问题。
因此,地方政府是否有意愿、有动力去配合这项“去产能”计划,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们很可能会为了保住本地的经济命脉而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抵制。
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管控“无序竞争”,并监督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这或许意味着,在中央的压力下,地方政府最终不得不为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让路”,但这其中的博弈过程,必将漫长而复杂。
第三重门:反内卷还是搞垄断?
这是对该计划最深刻,也是最本质的拷问。
法国外贸银行的分析师曾警告,必须让大量的“僵尸企业”倒闭,行业才有喘息之机。朱共山的500亿基金,表面上看是行业自救,是抱团取暖,是终结无序竞争的良药。
但换个角度看,当少数巨头通过资本联合,共同控制了市场的总产量和价格,这与“垄断”或“卡特尔”又有何异?对于产业资本家来说,垄断市场,获取超额利润,是永恒的梦想。这次的计划,会不会是巨头们借“反内卷”之名,行“搞垄断”之实?
这不仅是一个商业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反垄断法》对于此类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个超级基金的运作模式,未来必将面临来自监管机构、下游客户乃至社会舆论的严格审视。
在这样宏大、混乱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产业叙事之下,作为个体、企业或投资者,我们该如何自处?是随波逐流,还是主动求变?
当一个行业的现货市场充满了剧烈波动、信息不对称和政策博弈时,金融衍生品市场,尤其是期货市场的价值就显得尤为突出。它如同一座航标灯,为迷雾中的航行者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指引。
价格发现功能: 多晶硅的现货价格在短期内可以因一纸倡议而暴涨70%,也可能因产能释放而再次暴跌。而期货市场通过汇集海量的市场参与者(包括生产商、贸易商、下游组件厂、投机者等)对未来的预期,能够形成一个更为公允、更具前瞻性的远期价格。这对于企业制定生产计划、采购策略和财务预算至关重要。
风险管理功能: 对于多晶硅生产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卖出保值,锁定未来的销售利润,对冲价格下跌的风险。对于下游的光伏组件厂、电站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买入保值,锁定原材料成本,避免因价格突然上涨而导致的成本失控。在当前这种极端的市场环境下,运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投资与套利机会: 巨大的波动性,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而言,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通过对产业基本面、政策动向和资金流向的深入研究,可以在期货市场上捕捉到价格错配带来的套利机会。
而这,正是这张邀请函所预告的,不仅仅是一场会议,更是一个在行业历史性拐点上,帮助您拨开迷雾、看清前路的战略机遇。
多晶硅行业的未来,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500亿的“托拉斯”基金能否落地?行业格局将如何洗牌?价格中枢将稳定在何处?这些问题,牵动着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神经。
与此同时,本次会议的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多晶硅,还包含了碳酸锂——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材料,同样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从暴涨到暴跌的“过山车”行情,其产业逻辑与多晶硅有诸多相似之处。
2025年8月15日,在成都武侯区吉庆一路469号D栋星宸假日酒店,由信达期货四川分公司主办的这场“新能源产业链下多晶硅与碳酸锂期货发展趋势会议”,为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聆听权威解读: 来自信达期货、永祥股份、乙木私募基金的行业顶尖分析师、战略专家和研究员将齐聚一堂。他们将从产业一线、私募研究和期货策略等多个维度,为您深度剖析:
多晶硅行业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冯辉 先生)
中长期供需视角下的期货价格研究(王明 先生)
碳酸锂的成本与场外衍生品策略探讨(张岱玮 先生)
把握交易脉搏: 会议将深入探讨在当前复杂局面下的中短期交易策略与风险管理措施。这对于需要进行套期保值来稳定经营的企业,或是希望在市场波动中寻找交易机会的投资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干货分享。
拓展高端人脉: 这是一次与行业决策者、资深交易员、专业投资者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在非正式的交流中,或许就能碰撞出新的商业火花与合作机遇。
多晶硅的牌桌正在重组,旧的规则正在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
这既是危局,也是新局。
与其在迷雾中独自揣测,不如躬身入局,走到信息的最前沿,去倾听、去思考、去辨析。
席位有限,在一个注定要被载入产业史册的变革前夜,请务必抓住这次机会,为您的企业、您的投资,找到那盏最亮的航灯。